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color: rgb(248, 84, 11);"> 【參考方藥】
炙麻黃6g 苦杏仁10g 薏苡仁20g 黃芩15g 知母10g 金銀花15g 連翹15g 藿香10g 浙貝母15g 甘草6g 【加減】發(fā)熱重加生石膏30g(先煎)、地骨皮15g。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400ml,每日2次。 【參考中成藥】金花清感顆粒、連花清瘟顆粒(膠囊)、雙黃連顆粒(口服液)、銀黃清肺膠囊、宣肺敗毒顆粒等。
兒童方 【治法】宣肺化濁,解毒透邪 【主方】麻杏石甘湯加味 【參考方藥】 炙麻黃2g 苦杏仁5g 生石膏(先煎)10g 貫眾5g 知母5g 黃芩3g 蘆根10g 葶藶子3g 大棗6g 甘草3g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100~200ml,每次服用50~100ml,每日2次。 【參考中成藥】小兒麻甘顆粒、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、麻杏宣肺顆粒。
(四)重型 1.疫毒閉肺 【癥狀】發(fā)熱,胸悶氣促,喘憋,咳嗽,痰粘少,倦怠乏力,口干不欲飲,脘腹脹滿,惡心嘔吐,或便秘,或便溏不爽,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。本證見于重型和部分普通型病例。 【治法】宣肺通腑,瀉熱解毒 【主方】麻杏石甘湯、宣白承氣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 【參考方藥】 炙麻黃6g 苦杏仁10g 生石膏(先煎)30g 瓜蔞皮10g 大黃(后下)5g 桑白皮15g 浙貝母 30g 葶藶子10g 大棗6g 甘草10g 【加減】大便溏者,去大黃。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400ml,每日2次。 【參考中成藥】靜脈滴注:痰熱清注射液、血必凈注射液、熱毒寧注射液等。口服:新雪顆粒、紫雪丹、金花清感顆粒、連花清瘟顆粒(膠囊)、銀黃清肺膠囊、化濕敗毒顆粒等。
2.內閉外脫 【癥狀】發(fā)熱神昏,煩躁,胸腹灼熱,手足逆冷,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。舌質紅絳,苔黃或燥,脈數(shù)或芤或促。 【治法】開閉固脫,解毒救逆 【主方】生脈散、三石湯 【參考方藥】 西洋參10g 麥冬15g 五味子6g 生石膏(先煎)30g 滑石(包煎)15g 寒水石30g 苦杏仁10g 金銀花10g 通草6g 竹茹15g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400ml,每日2次。 本證見于危重型病例。 【加減】神昏便秘者加牛黃承氣湯(安宮牛黃丸用6g大黃水送服)。 【參考中成藥】靜脈滴注:血必凈注射液、痰熱清注射液、參麥注射液、參附注射液等。
(五)恢復期 1.氣陰兩虛 【癥狀】口干,食少,神疲乏力,舌紅少苔,脈細。 【治法】益氣養(yǎng)陰 【主方】加味沙參麥冬湯 【參考方藥】 南沙參15g 西洋參10g 麥冬15g 扁豆10g 桑葉10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甘草10g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400ml,每日2次。 【參考中成藥】貞芪扶正顆粒、強力枇杷膏。
2.肺脾氣虛 【癥狀】神疲乏力,不欲飲食,舌淡紅,苔薄白,脈細。 【治法】益氣健脾 【主方】黃芪六君子湯 【參考方藥】 黃芪30g 黨參15g 茯苓15g 白術15g 法半夏10g 陳皮10g 甘草6g 服法:每日1劑,水煎400ml,每日2次。 【參考中成藥】可選用參苓口服液、百令膠囊、金水寶膠囊等。
【備注】以上各型臨床醫(yī)生根據(jù)三因制宜原則參考使用。 |
||